“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语,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以来,为广大有着创业创新梦的人群打了一针强心剂。然而创业创新并非一句空谈,“双创”更不能脱离实际谈创造。松江区正面临转型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创业创新与服务大众、服务松江相联系,也成为目前创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松江开大正为这些有着创业创新与服务社会梦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孕育梦想的摇篮。作为一所以成人学员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校,松江开大借由其师资力量与政府支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知识培养与实践机会,让创业与创新真正融入社会服务的每个角落。在这些人才中,有的屡遭挫折却灵活应对、打出自己一片天地;有的不断为松江市民提供优质家政服务;还有的取得科技技术成果三十余项,切实运用在市民生活中。他们是怀着创业创新梦想的普通人,他们也正为服务松江默默耕耘。
夫妻店从网络到现实
在招商市场二楼有一家“云族A7”电脑配件批发店,占据了两个店面的位置。亮堂的店里摆放着各类电脑配件,还有“全球最小电脑”等新鲜玩意儿。商品不仅吸引许多有购买配件需要的买家,更供给云族数码城的全部电脑店家,生意颇火爆。28岁的店主龚熊说,当初开始创业时,压根没想到会有现在这一天。
“我结婚之后,就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龚熊说,“当时做淘宝销售正好有货源,于是就用我和妻子剩下的1万元积蓄做启动资金开始兼职做起了自己的淘宝。”说干就干,于是龚熊便从小家电开始了网络销售之路。然而由于电水壶、电饭锅等小家电在淘宝上并不鲜见,龚熊的淘宝店一天只能接到几个单,一单的利润不到10元。因此,店铺的收入十分有限,而兼职也带来了更大的局限性。
于是,龚熊与爱人一合计,两人狠狠心,辞职全职做起了淘宝。龚熊与爱人赵云是在松江开大读书时认识的同学,共同修读工商管理的他们对于创业也怀抱着强烈的热情。“我们也知道创业,尤其是全职做淘宝,其实风险很大。但是如果不试一下,就一点机会也没有,这对我们也会是一种遗憾。”赵云说。
想起在开大里老师就说过,工作要选自己所擅长、专业的,龚熊便将目光转向了自己最为擅长的电脑类货源。无意中他发现了一种新鲜的产品——只有路由器大小的迷你电脑主机。夫妻俩当机立断,直接根据品牌搜索找到了厂家,开始着手进货并网上铺货,同时从客户的角度对产品增加了很多附加值。“满足客户的需求一直都是我们的标准。”龚熊说。没想到,新鲜的迷你主机一下子就吸引了买家们的注意,在淘宝销量排到了第一,夫妻俩初尝创业成功的喜悦。
过了一年,迷你主机热度渐渐下降,而龚熊夫妇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热点。这次,他们认准了固态硬盘。牢固的货源、从买家出发的态度又一次让他们收获了淘宝第一的销量。“当时非常高兴,觉得创业以来都很顺利。”龚熊回忆时语气仍带着喜悦。然而事情总不会永远是一帆风顺的。在固态硬盘销售一年后,品牌厂家自己开始做了淘宝旗舰店,夫妻店的销量一落千丈。
销售固态硬盘的经历让龚熊感到,做淘宝店并非长久之计,他决定将自己的生意从网络正式推向实体。从网络到现实,这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一步。在爱人的支持下,龚熊在附近电脑城拿了一个实体店面,专业卖迷你主机,但是受限于该电脑城人流量还有客户群体和当地人群观念问题,直接半年亏损10万。
实体店的出师不利并没有磨灭龚熊夫妻俩的创业之梦,他们总结经验,密切关注着周围的机会。他们注意到附近新开了一个云族数码城,更大更专业的电脑城,并且里面还没有一家专业做电脑配件批发的,二话不说马上转行做电脑配件批发。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从备货到报价再到发货,夫妻二人一边摸索一边强大。如今,拥有两个店面的夫妻俩正打算再扩张两个门店,满足更多电脑商家及用户对配件的需要。而他们的资产已经从最初的一万扩充到了五十万以上。“想做就去做,不然永远谈不上成功。”夫妻二人深有体会。

好姐妹开起家政店
对松江开大家政专业学员陈君和顾菊华而言,创业已经是一件持续了十余年的事业。2003年,陈君与顾菊华参加了市女子干部学校所办的辅助创业培训班,为她们栽下了创业的种子。在创业大赛获得市二、三等奖并获得了一笔投资基金后,2004年10月,巾帼家政正式开张,如今已有1000多名注册家政服务人员,每日为松江各个家庭带去巾帼家政的优质服务。
说起创业,陈君仍语带自豪:“做成现在这样,一路走来不容易。”陈君说,在创业之初,第一年他们仅有30多个注册的家政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赚取的是中介的费用,当时一年的收入除去房租等固定支出就剩不下什么了,”她说,“我和顾菊华,我们第一年都是不拿工资的。不盈利的情况大概维持了两三年吧。”
面对不利的开局,陈君与顾菊华又做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她们发现,大多家政公司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安排分为“管理”与“一次性”两种。“管理就是由我们安排服务人员,对服务期间的工作质量、内容等及时跟进,并安排好员工的保险、福利等事宜;一次性就更加简单,我们仅为中介,为客户与服务人员提供接洽平台,此后的事情与我们就没有关系了。”陈君解释了两种模式的差别。最初,陈君只想将巾帼家政做成“管理”模式,恰如“直营店”,保障每一个员工的福利与服务质量,然而一段时间后她便发现这并不理想。公司负担加重,员工的自由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于是在多年摸索后,她们最终选择了“管理”与“一次性”相结合的方式,兼顾质量与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创业十余年后,陈君与顾菊华迈入了松江开大的校门。“我们虽然在家政服务管理上有较多的经验,但理论上还是缺乏的。如果想要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必须让理论学习也跟上。”果然,第一堂课上,她们便有了新的收获。“我们以前安排阿姨的时候,都只要求她们在一定时间内做完清洁工作,对于内容、顺序并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当一些客户抱怨卫生间、窗户等地方清理不彻底时,我们并不清楚究竟该从哪里下手改善。”在松江开大,陈君和顾菊华听老师讲解了家政服务的最佳顺序、各类沙发的清洁技巧等原来不曾注意的细节,受益匪浅。在给家政人员讲解后,对于各类问题的解决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陈君说。
如今,不仅两位负责人在松江开大学习,她们还安排公司员工在松江开大参加了家政服务员培训。“我们的家政服务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及时获取新知识,这样才能把服务做得更好。”陈君对巾帼家政未来的发展也充满期待。

从操作工到发明家
在松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的技术能手。徐剑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首届松江区职工(工人)技术创新能手,他攻坚克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技创新成果,从一个一线操作工人成为有着三十余项专利的工人发明家。
“刚参加工作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操作工,但是对机械很感兴趣。”徐剑锋说,正是这种兴趣与对于创造的热情鼓励他不断学习。在公司,他在老师傅和工程师们工作或处理问题时仔细观察、细细研究,私下里对于不懂的问题反复琢磨。正是凭着一股钻研劲儿,从小模块、小设计开始,徐剑锋与其团队踏上了创新设计之路。如今,任公司研发部机械设计工程师的他,参与“用于自动售票装置的硬币模块传送处理机构”等多项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专利35项,其中7项技术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创新其实不难,难在从哪里下手。”徐剑锋的种种发明也非拍着脑袋便能想出。作为一个发明家与机械设计师,他将目光落在生活中的细节。一次,徐剑锋外出乘坐地铁,经过闸机时被转杆卡了一下。据他观察,不少乘客都有被转杆卡住或是过闸机不顺利的情形。怎样让闸机转杆更人性化呢?徐剑锋动起了脑筋。由于之前并未涉足地铁闸机设计,为了改善闸机转杆,他从零开始做市场调查,研究闸机结构,一遍遍试验。由于地铁站客流较大,他与他的团队只能选在晚上11点运营结束后到地铁站进行试验。他的团队甚至通过到国外考察机器人技术,从中寻找值得借鉴的地方。“吃苦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为了把设计做得更精细、更准确,吃点苦也是必要的。”徐剑锋说。最后,他的自动转杆终于诞生,并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地铁乘坐体验。
徐剑锋与松江开大结缘时,正处于工作的瓶颈期。“我一直觉得我只有高中学历,在工作中越来越力不从心。正好这时开大招生办的老师找到了我。开大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的老师都帮助我将设计更上一层楼。”在开大老师的帮助下,徐剑锋补充了理论知识,更与老师协作完善了自己的机械设计项目。
如今的徐剑锋早已不是当初怀着好奇的操作工,他所主持的自动售票装置相关项目成为2014年松江区总工会名师带头项目,他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为人们打磨生活中那些细节的装置,让机械运作更顺畅,让人们生活更优质。从科技出发回归生活,这也正是创新技术真正的意义所在。 《松江报》记者楼依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