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粹的读书和工作中获得幸福
——在2012年教师队伍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宋庆平
今天,我想多谈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学校的现实状况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好多同志都参加了我们周三的读书沙龙活动,工会发了通知,邀请大家自愿参加,结果来了58位同志,在编在职的同志们基本上都参加了,很多编外的同志也参加了。
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搞得很好,好就好在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像一个沙龙的样子。大家在不是很刻意安排的情况下,逐个的发言。从我们所处的场合来讲,也是非常象沙龙的,暖光灯打在舞台上,为沙龙提供了一个暖和的背景。欧洲的沙龙一般有一个火炉,我感觉到那个舞台就是一个大的火炉,不太热,但是感到温暖。那天大家的发言也是很好的,每个人都讲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讲了对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方式,讲了读书当中的种种收获,大家发言的热情很高,很多老师有强烈的发言欲望。说实在的,那天我也很想与大家交流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我都想好了说什么内容。因为在此之前的一个干部会议上,作为教师代表列席的王芳老师,以沙龙组织者的身份,邀请我以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的身份参加这个活动。我说我肯定会这样的。但是那天很多想发言的老师都没有轮上,我就做了一个认真的参与者,而且也是一个认真地倾听者,我还做了一些记录。我感到,这样一个沙龙,如果说要提高的话,就是发言的同志还要简短一点,以便让更多的同志发言。当然,这是第一次活动,组织者可能担心到时候会不会冷场了,所以请一些有准备的同志可能多准备了一点,这样的话,有些同志就把时间占用的多了一点。参加完活动,我感到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欣慰,由衷的欣慰。我感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整体而言,对读书抱着很高的热情,热爱读书,这令我感动。
说到读书的问题,我想到当代作家熊召政提出一个关于读书的观点。他说一个人一生当中四分之三的阅读量,是在他前三十年完成的。那么,三十岁以后的阅读量可能是一生当中读书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话讲的是他个人的体验,但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三十岁前,特别是我们处在儿童、少年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还处在一个真空的状态,这个时候,无论什么东西进去,都会给我们一生留下最深的印记。包括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越年轻,他阅读的速度就越快,记忆力也越强。所以前三十年的阅读对后面的一生打下了最牢固、最厚实的基础。从这些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讲,也未必有道理。是不是真的是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呢?那天小颜在发言的时候讲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说现在尽管读不到万卷书,但是他和很多老师一样,在努力地读书,努力读上千本,两千本,三千本。如果他还是按照这个量的话,我想后三十年,或者后五十年,他的阅读量会超过前三十年。所以纯粹从量的角度来讲的话,熊召政的观点未必准确。但是他的精神还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我觉得熊召政的观点可以拿来教育我们的子女,我自己曾经对儿子说了这个观点,把这段话划下来给他看,我说你看你要抓紧读书啊,三十岁以后你读再多的书,你未必记得住。
我引用熊召政的观点,是想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尽管前三十年的阅读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最大的,那么三十岁以后,阅读对我们来说还有没有意义呢?或者说对我们的人生还有没有很大的意义呢,就象前三十年一样?
我想,那天读书沙龙上几位老师的发言回答了这个问题。小白老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增加,读书的厚度会成为人的成长的厚度,人生的厚度。他用了“厚度”。小白讲的厚度,包括了人生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从更高更深的层面来讲的话也包括了人的提升,升华。这个就是人的厚度。三十岁以后,我想更需要有这样的厚度。李淑芳老师的发言我们发现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哭”,她讲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不停地流眼泪,别人怎么样流眼泪。为什么哭?我想她在阅读当中动了感情,她的情感、情操在阅读当中受到了陶冶。如果一个人,无论他进入了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他不断地从阅读当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的话,这个人就不会变俗。这是三十岁以后阅读的又一个收获,得到性情的陶冶。姚静老师一上来说了一句话:“我也爱读书”。然后她说现在读的少了,为什么?工作量这么大,家里带孩子,家务这么多,能够给她静下心来,每天专门安排出一块时间来读书,这种可能性是很小了。但是她说,她每天还是要安排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当一切工作做完以后,她在睡前还是要安排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没有这么半个小时,她会觉得那一天的生活缺掉一块。她的话说明什么呢?说明读书可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三十岁以后读书的一个收获。我想,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既可以阅读,也可以看电影,也可以做家务,也可以和人交流,包括教育孩子。也可以像我们的年轻教师一样每个星期一的下午去踢一场球,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要说,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后来我们加了一句:“学习,让城市更美好”。我觉得学习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的三位在读书沙龙当中发言的老师,他们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是山东作家张炜写的。文章里面写到,从小爱好文学,立志创作的人,即使一些人后来走了其他道路,但最初的选择影响了他的一生。比如说,他藏了很多书,他可能去翻阅,也可能不去翻阅,但是书籍摆满了他的全部书橱。走进他的家,有一种书的飘香的味道,他说这就叫“书香门第”。在这个书香门第当中,他的爱人,他的孩子,在书香中浸润,耳濡目染,他们的言谈举止、素养气质会与没有书香气的家庭很不一样。那么,我觉得讲到书香门第的这一点,就讲到了读书的另外一种功能,就是不仅受益于读书者本人,而且也会对周边的人产生影响。这恐怕是三十岁以后读书的又一好处,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好处。
所以我想有这么多的理由,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回答:三十岁以后读书,跟三十岁以前同样重要。
今天,我想重点谈一篇文章,就是刚才讲的山东作家张炜,他的一篇文章叫《不同的志向》,发表于《上海文学》今年第七期。
张炜生于1956年,是中国实力派作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九月寓言》、《古船》、《你在高原》,都是他的代表作。张炜和我有一面之缘。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我还在上大学,《上海文学》的一个颁奖活动提供了我们见面的机会。张炜话不多,但是非常诚恳,不苟言笑,但是讲的话都很有分量。
今天我要讲的《不同的志向》,是我今年夏天和大家一起去成都的飞机上读到的,是他在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演讲稿,经过整理以后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他的文章中主要讲了不同的人曾经在文学上立下志向,决心要走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但是立志以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这里我向大家介绍里面讲到的这三种人。
一种人从小立下文学志向,非常热爱而且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去,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或必然的原因,他走了其他的路。但是文学影响了他的一生。文章讲到有一次张炜和一批香港的教授一起登山。这批教授大多是理工科的教授,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对文学有很深的爱好,可以和张炜这样的作家进行文学上的探讨。了解下来,这些人就是刚才讲到的,他们在少年时候立志于文学,而且也有成果,但是后来走了其他的路。但是从小立下的文学的志向以及他们对文学和创作的追求和投入,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影响,对他们的事业成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读一下有关的话,“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一生都爱着文学,虽然不是做这个专业的,但一直能够写作和阅读。家里藏了很多书,偶尔也有作品发表,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总之始终保持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因此而让生活有所不同——对这个世界一直保持了应有的敏感度,以及情感的温度。……这些特质的保存,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爱好,来自当年的文学立志。后来他们虽然做了别的事情,但那种追求完美和诗意的热情还在,兴趣和经验还在,感受还在,这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他最终做了一种更适合个人天资条件的工作,但是很早以前在心中种下的这颗文学种子,对其一生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追求完美,对这个世界抱有很高的敏感度,很高的热情,由此对他事业也抱有很高的热情,并激励他在事业的追求中取得非凡的成绩。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自小立志文学,并且抱着这样的志向一直走下去,取得了大的成就,成为真正的专业作家。但他获得成功后,面对利益,动了恻隐之心。文章对这种人描述得很生动。“这些成功促使他把目标定得更高。其中的一部分人想利用文学的成就和影响力获得更多,比如权利,比如最著名的奖赏。围绕这些,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很多努力,设计自己的道路。……这时文学经验和社会经验全面积累,身份和名声相匹配的各种职衔也有了,多版本的作品也有了,收入已经不再是问题——许多机构都不再忽略他,真正是名利双收,一张小脸木生生的,不苟言笑,遮掩着内心的欣喜。”写得很好,象画了一张图,活生生的。但是,他说,“一个写作者一旦动用了文学策略,服从功名利禄去调整自己,面临市场,面临洋人,面临评奖,使用过多的心机,那就必然要摧折内心丰盈的诗意。对一个作家来说,将是一种极大的不幸。”
显然对第二种人,从世俗的眼光看,是很成功的,但作者是持批评态度的。然后他讲了第三种人,同样从小立志于文学,坚持在文学道路上默默地耕耘一辈子,但他的特点不同于第二种人的是:他真正献身于文学,他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他纯粹为文学而辛劳工作。这里面也有些对这种人的描述,他举了一个例子,先举了一个西方作家,人家问他,你这么努力的写作,可能对你带来的收益并不多,你换一个职业可能受益更多,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中去?这个西方作家是这样回答的,我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他感到他在写作的时候,上帝在看着他,所以他不得不要严肃地认真地对待写作,不得不要坚守,才对得起上帝。那么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中国作家他们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因为写作,“它给个人带来了生命中的欢乐和美好,并使其通过它服务于生存的这个世界——它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帮助而不是毁坏人生,不使他人变得更加荒凉。”也就是说,它对周边的世界,对其他的人,对他的人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对于这个世界的精神和道德的提升,起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然后,这个作家觉得有这样的写作意义,他就有价值,就值得坚持在文学这条路上不断走下去。张炜这样评价他,“一个写作者坚持这样的写作立场,沿着这样的方向走下去,才会既帮助世界,又不愧对自己。在中国这个大多没有宗教信仰的土地上,一个写作者有了类似的朴素的志向,我觉得差不多也就等同于为了荣耀上帝而写作了。”最后,张炜说“如果说到文学立志,那么这种志向才真的是大志向”。它比第二种——也许第二种可能更成功,影响更大,获得的利益更多——但是,他觉得第三种才是大的志向。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纯粹一点,不要考虑的那么多,不要那么功利,功利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负担和劳累,附加的劳累。第三种文学立志的人,他可能没有第二种人那么多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当然也有些取得大成功的,也有很多默默耕耘的——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投入在这项工作当中,他觉得这项工作有意义,那么他就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他就投身进去了。我在想,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一点,第三种人他的幸福感要强于第二种人。从幸福感的角度——因为大家都同意这一点,幸福感与财富不是等同的,也不等同于名利——他的幸福可能更多一点。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张炜的《不同的志向》,我是想从文学谈开去,谈到我们的读书和我们的工作,谈到这个上面去。我们的读书和工作,它也会带来很多的收益,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为一个现实的目的去读书,我现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的。工作也会带来利益,有些是必须要有的,人生存的基本的东西,那是必须具备的。但是面对读书和工作,我们同样可以采取一种纯粹的、简单的态度。不要想得那么多,那么复杂。因为我爱读书所以我读书,因为我爱工作,这工作使我充实,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所以我爱工作。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了,足够让我乐此不疲地读书和工作。我觉得采取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非常好的。
那么我今天谈读书这种行为和纯粹的这种态度、纯粹的信念,它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最起码的关系,就是读书这种行为能够支撑起我们纯粹的信念和态度。因为我们通过读书可以免俗,可以使我们在读书中获得心灵的提升,人生的提升,可以使我们的心变得纯洁一点,情感变得高尚一点。
大家知道,学校这几年来,对读书的倡导是一以贯之的。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文件, 08年、09年、10年学校连续三年的“1号文件”,全是关于读书的,在座的绝大部分老师都亲身经历了。2008年1号文件的标题是《关于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2009年1号文件是《关于深入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2010年1号文件是《关于持续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因为2010年的1号文件是持续开展了,读书成为我们常态化的活动了,所以2011年、2012年,我们就没有必要发文了。当时配合学校的号召,我们也推出了许多举措,比如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编了老师的读书征文集,每年举行了读书访谈,请大家谈读书心得,这些活动,也深受老师们的欢迎。我感到从2008年开始的持久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校这几年蒸蒸日上的发展还是有联系的。可以说读书活动是学校这几年事业发展的一个背景,因为我们在读书活动中获得了纯粹,所以我们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所以我们的事业各方面在蒸蒸日上。2009年学校获得全国示范性性基层电大,2010年乘着学校30周年校庆的东风,总结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1年又创造了上海电大历史上在校生人数和年招生人数两个历史记录。我觉得这个蒸蒸日上的局面的形成,与读书有着内在的联系。
今天,可以说我们事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教学来讲,教学质量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有了空前的提高。论规模,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今年又有新的发展。我们的队伍建设,特别是刚才李爱玲报告中提到的0-5年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体现了我们这支教师队伍的总体面貌。我们在外界的影响,包括市电大对学校的评价,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我想在这里提出来一点,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可能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外表的后面,可能恰恰隐藏着危机。我们讲工作效应的体现,是有一种滞后现象的。当我们立志发奋向上的时候,当时可能效果没有马上体现,过二三年后慢慢地体现了。而当我们出现松懈的时候,它的效果也不是马上出现的,它们恰恰出现在一个顶峰的状态,而松懈带来的后退可能要在几年以后出现的,而到了几年以后,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恰恰在顶峰的时候,可能掩盖了我们的一些松懈,这个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如果我们现在对这个松懈不是加以警惕的话,那就有可能几年之后出现倒退,甚至于溃败。
我这个话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在对整支队伍充分肯定的同时,要看到一些问题正在出现。这里举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一些不和谐的行为举动,尽管是极个别的,但有影响。这里我不展开讲了。第二种情况,进取心不足,对自身要求不高,比如有些同志没有把时间放到读书上面去,放到自我的提升上去,而是放在一些无谓的娱乐、消遣上面。我感到偶尔的娱乐和消遣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但把它当作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这个就是不可取的。第三种情况,我们在管理上面,也出现一些松懈,随意性,或者说要求不高,原则性不强,你好我好大家好,等等这些情况。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是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前进和进步的。以上三种情况都存在,尽管可以肯定是个别情况,它没有形成主流,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不警觉起来的话,它会对周边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我们学校的发展走势。所以,我觉得要提出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退步,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痛心。
趁今天谈读书,我在这里提出两点,强调两个“投身”,希望成为大家一起努力的主流方向。
第一个是投身学习。我在其它的场合也讲到,要向书本学习、向工作学习、向他人学习。学习,它的意义是广泛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习。你如果是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工作本身就是一本书,就可以让你享用不尽,就可以让你不断提高。还有向我们周边的人学习。我们这个群体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其他人学习的地方。张炜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存在着倒退和前进的可能。”事业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你只要活着,要么就是前进,要么就是倒退,不前进就是倒退。那么,怎么样避免倒退?读书,学习。
这里我还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时间读书学习?确实我们很多老师工作很忙,就像刚才姚静讲的那样,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回去家务又那么辛苦。但是关键的问题不是时间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你要不要、想不想读书的问题。姚静那么忙了,她还读书。而事实往往是相反,那些对读书学习兴趣不高的,往往工作未必忙到那个程度。所以关键的问题是你要不要读书学习。
第二个投身,投身工作。我要很明白的表达我的一个心意,就是我对我们在座专业教师、辅导员,包括我们的管理人员的敬意。你们投身工作的热情常常使我感动,你们对每一堂课那么认真,对每一个学生都那么热爱和负责,对工作那么兢兢业业。小夏刚才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他说,上个学期有一位同事生病了,我们知道,小夏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工作量就更大了,但是他想到更多的是什么呢?“万一我这个工作出差错了,那么对老师、对教学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这个话很朴素的,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唯一想的就是工作。这就是投身工作的生动一例。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职员工都是这样投身工作的。但是在今天,这种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
老师们,我们现在没有到松懈的时候,当学校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我们更难的是怎样保持原来一个发展的势头,而不是停止前进,向后倒退。特别是当电大变成开大,面临新的转型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些新的任务要承担起来,我们肩上的担子会更重。我们要始终抱着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来对待这份工作,就像郑书记在会议一开始就强调的责任。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这些来自劳动第一线的年轻的劳动者,我们负有为他们灌溉知识、滋养心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投身其中。
最后,我想讲我个人的一个体会。十多年前,我当时在区总工会工作,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各区分管法律工作的同志赴德国的培训,因为德国工会在劳动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我去了二十一天,这是我第一次去一个西方国家,而且一呆就是这么久。给我印象至深的一点是,那边的人文环境太好了。在那个环境里面,和人接触确实有一种幸福感。你早上从酒店的房间出门,在通向早餐餐厅的电梯里,你遇到的第一个德国人,他会跟你说“Morgen”,早上好。餐厅里,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友好。你在路上,问路或随便交流,所有的人都是那么诚恳地与你交流。尽管他们性格不一样,可能有的人一脸的笑容,有的就是不苟言笑的,但是感觉到很真诚。我就感到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确实很幸福。为什么大家说,现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国家相比,硬件一点不差,差的是人的素质,这个我是完全同意的。确实是有一种幸福感,当时以至于产生了如果移居德国也许是很好的。但事实上对我来说不可能。暂且不说客观条件,就我个人来说,我这个人从小爱好文学,从小在中国文化中浸润、泡大的,时间一长,就觉得有一种文化脱水的感觉。但是这种幸福感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非常滋养人。但事实上,中国历来有友善礼让、诚恳待人的传统。我这里讲一个故事。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子皙在一次湖上宴游的时候,越人船夫对着他唱了一首歌,子皙因为不懂越人方言,请人翻译。原来船夫的歌词是这样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子皙深为船夫的真诚感动,他按照越人的风俗,用双手抚了抚船夫的肩膀,把一幅美丽的绸缎披在他的身上。为什么一个普通越人能得到楚国贵族如此高的礼遇?两人身份的差别是悬殊的,但共同之处是两人的诚恳、纯粹。我们曾经也拥有过这样有幸福感的人文环境。
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为自己创造一片幸福的土地。昨天十八大闭幕以后,新的常委亮相,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个表态性的发言。我们注意到他讲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民生,譬如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理想的收入,居住条件的改善,社会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等等,尽管“幸福”这个词没有出现,但是这一切的中心词,就是“幸福”。那么,我想我们怎么样来为自己营造一种有幸福感的环境?
去年我讲的“营造好的环境和心境”,其实有幸福感的环境就是好的环境,有幸福感的心境就是好的心境。那么,学校的有幸福感的环境是要靠我们来创造的。我们怎么做?我想很简单:热爱读书,真诚待人,投入工作。我们做好这些,就能把这个环境营造得更有幸福感,从而在这个有幸福感的环境当中,我们既体验到个人的幸福,同时也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节选。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修改。)

